close

XXX 的「設備啟用軟體工程經理」職位主要負責領導軟體工程團隊,與一線 OEM(原始設備製造商)和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合作,將 Ubuntu Desktop 和 Ubuntu Core 預載到設備中,直接觸及數百萬用戶。

主要職責:

  • 團隊管理:招募、激勵、指導並支持團隊成員,確保高品質產品的交付。
  • 項目協調:與項目經理、硬體工程(HWE)、品質保證(QA)和認證管理部門協作,監控項目進度,處理問題升級。
  • 客戶溝通:與 OEM、ODM、矽智財供應商(SiPs)和獨立硬體供應商(IHVs)交流,解決技術挑戰。
  • 跨部門合作:與產品工程團隊(包括桌面、基礎、內核和安全部門)合作,提供方法、策略、標準、工具和最佳實踐的領導。

要求技能與經驗:

  • 學歷: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相關領域的學士或更高學位,計算機科學或軟體工程專業優先。
  • 技術背景:在 Linux(優先考慮 Ubuntu 或 Debian)技術角色中有成功經歷,熟悉開發和測試方法,以及可維護的代碼質量。
  • 管理經驗:具備管理職責經驗,能夠在全球分佈的團隊中協作,具備自律和自我激勵能力。
  • 語言能力:精通英語和中文的書面和口頭溝通。

加分項:

  • 技術決策:作為技術領導者為團隊做出技術決策的經驗。
  • 軟體架構與設計:具備軟體架構和設計經驗。
  • 開發或運維經驗:熟悉 Ubuntu(內核和用戶空間)、deb/snap 打包、QEMU/KVM、LXC/LXD、容器、Python、Go、C、bash、Postgresql、Mongo、Kubernetes、OpenStack、Ceph、AI/ML 等。
  • 開源項目參與:有參與開源開發項目的經驗。
  • CI/CD 經驗:具備持續整合/持續交付的經驗。

薪資方面,,該職位的年薪約為新台幣 200 萬以上。

總而言之,這個職位強調在 Linux 環境中的技術專長、團隊管理能力,以及與全球客戶和團隊協作的經驗。

 

為AIW量身訂製一套學習和實踐的步驟及教案, 以使AIW可以勝任此工作

為 AIW 量身定制的學習和實踐步驟及教案

目標:幫助 AIW 獲得「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r - Devices Enablement」職位所需的技能與經驗,勝任 XXX 職位要求。


1. 核心需求分析

根據職位描述,工作要求分為三個核心領域:

  1. 技術專業能力
    • 深入理解 Linux 系統(特別是 Ubuntu 和 Debian)。

Linux 系統是現代 IT 基礎架構的核心,而 Ubuntu 和 Debian 作為其最受歡迎的發行版之一,在服務器、雲計算、物聯網和桌面環境中廣泛應用。以下是對 Linux 系統、Ubuntu 和 Debian 的深入解析,幫助您從基礎到高級全面掌握這一技術。


1. Linux 系統架構

1.1 Linux 的核心組成

  1. 內核(Kernel)
    • Linux 的核心,負責硬件管理、資源分配和提供系統調用接口。
    • 內核版本(uname -r)直接影響功能和硬件支持。
  2. 用戶空間(User Space)
    • 包括用戶態應用程序和工具(如 bashvim)。
    • 常見的 Shell:Bash、Zsh。
  3. 文件系統(File System)
    • 樹狀結構,根目錄 / 是所有文件的起點。
    • 常見文件系統:ext4XFSBtrfs
  4. 包管理系統
    • 負責軟件的安裝、升級和管理。
    • Debian 和 Ubuntu 使用 dpkg APT

2. Ubuntu 和 Debian 的特性與架構

2.1 Debian

  • 定位
    • 穩定、可靠,適合服務器環境。
  • 包管理
    • 使用 .deb 格式的軟件包。
    • 包管理工具:dpkg apt
  • 穩定分支
    • 分為 Stable(穩定版)、Testing(測試版)和 Unstable(開發版)。
  • 使用場景
    • 高穩定性需求的服務器、科研環境。

2.2 Ubuntu

  • 定位
    • 基於 Debian,注重用戶友好性和桌面體驗。
  • 版本管理
    • 提供 LTS(長期支持版)和 Regular Releases(標準版)。
  • 特性
    • 默認支持 Snap 包管理。
    • 擁有大量社區和商業支持。
  • 使用場景
    • 桌面操作系統、雲服務器(如 AWS EC2)、容器基礎映像。

3. 關鍵功能與實踐

3.1 系統安裝與配置

  1. 安裝過程
    • 使用 ISO 文件安裝。
    • 安裝選項:LVM、加密磁盤、UEFI 支持。
  2. 基礎配置
    • 設置網絡(netplan ifconfig)。
    • 添加用戶和組(adduserusermod)。

3.2 包管理與軟件安裝

  1. APT 包管理器
    •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upgrade

  • 安裝軟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package_name>

  1. dpkg 工具
    • 安裝本地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dpkg -i <package_name>.deb

  • 修復依賴: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fix-broken install

  1. Snap 包管理
    • 安裝 Snap: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nap install <package_name>


3.3 系統監控與故障排除

  1. 日誌管理
    • 查看系統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journalctl -xe

  • 特定服務的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journalctl -u <service_name>

  1. 資源監控
    • 使用 top htop 查看進程。
    • 使用 df -h 查看磁盤空間。
  2. 故障排除
    • 停止和啟動服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ystemctl restart <service_name>

  • 確認網絡連接:

bash

複製程式碼

ping google.com


3.4 自動化與腳本

  1. 自動化任務
    • 使用 cron 設置定時任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crontab -e

  • 使用 systemd 定義自動啟動的服務單元。
  1. 腳本開發
    • 編寫簡單的 Bash 腳本:

bash

複製程式碼

#!/bin/bash

echo "Hello, Linux!"


3.5 進階應用

  1. 容器技術
    • 安裝並運行 Docker: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docker.io

sudo docker run hello-world

  1. 打包工具
    • 使用 dpkg-deb 打包軟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dpkg-deb --build <directory_name>

  • 掌握 Snap 打包規範(Snapcraft)。

4. 深入理解內核與性能調優

4.1 內核模塊與調試

  1. 內核模塊管理
    • 查看加載的模塊:

bash

複製程式碼

lsmod

  • 加載模塊: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modprobe <module_name>

  1. 內核參數調優
    • 編輯 sysctl.conf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nano /etc/sysctl.conf

  • 立即生效: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ysctl -p

4.2 系統性能調優

  1. IO 性能
    • 使用 iotop iostat 檢查磁盤性能。
  2. 內存管理
    • 查看內存使用情況:

bash

複製程式碼

free -h


5. 實踐與進階

5.1 架設服務

  1. Web 服務器
    • 安裝 Nginx 或 Apache,並配置虛擬主機。
  2. 數據庫服務器
    • 安裝 MySQL 或 PostgreSQL,進行性能測試。

5.2 開源貢獻

  1. 參與 Ubuntu 或 Debian 的社區開發
    • 提交 Bug 報告。
    • 修復輕量級項目代碼。

6. 推薦學習資源

  1. 書籍
    • 《The Linux Command Line》
    • 《Linux Bible》
  2. 課程
    • edX 的《Introduction to Linux》
    • Coursera 的《Linux for Developers》
  3. 實踐平台
    • 使用 VirtualBox 或 WSL 實現多環境學習。
    • 參加 Linux 基礎證書(LFCS)考試。

總結

深入理解 Linux 系統,特別是 Ubuntu 和 Debian,需要從基礎操作到內核調優逐步深入。實踐是學習的核心,通過搭建真實環境和解決實際問題,您將不僅熟練掌握系統管理,還能應對複雜的生產場景,成為一名高效的 Linux 專業人士。

 

  • 精通軟體開發(Python、C、Go 等)與測試方法。

以下是一套完整的學習和實踐計劃,幫助您掌握 Python、C 和 Go 三種語言的軟體開發技能,同時熟悉現代軟體測試方法,實現全面提升。


1. 學習目標

  1. 熟悉 Python、C 和 Go 的語法特性和應用場景。
  2. 掌握編程實踐中的軟體設計模式與架構。
  3. 學會撰寫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和端到端測試。
  4. 能夠設計和開發高質量、可維護的軟體。

2. 語言學習與實踐

2.1 Python:高效、通用的現代語言

特性與應用場景

  • 簡潔、易學,適合快速開發。
  • 應用於數據處理、Web 開發、機器學習、自動化腳本等。

學習步驟

  1. 基礎語法
    • 變量、數據結構(列表、字典、集合)、條件語句、循環。
    • 基本語法資源:
      • 《Automate the Boring Stuff with Python》。
      • 線上資源:Codecademy 或 Real Python。
  2. 面向對象與模塊化開發
    • 學習類與對象、繼承與多態。
    • 開發模塊化代碼並使用標準庫(如 ossys)。
  3. 高級應用
    • 使用 Flask/Django 開發 Web 應用。
    • 使用 NumPy 和 Pandas 處理數據。

實踐項目

  • 開發一個命令行待辦事項管理器。
  • 實現一個 API 後端(使用 Flask)。

2.2 C:高效、底層的系統語言

特性與應用場景

  • 靠近硬件,適合系統開發、嵌入式系統和性能優化。

學習步驟

  1. 基礎語法
    • 學習變量、指針、結構體、函數。
    • 推薦資源:
      • 《C Programming Absolute Beginner's Guide》。
      • 《Learn C the Hard Way》。
  2. 內存管理
    • 理解堆和棧、動態內存分配(malloc/free)。
    • 使用 Valgrind 檢查內存泄漏。
  3. 文件操作與系統調用
    • 文件讀寫(fopenfread)。
    • 使用系統調用操作進程和線程。

實踐項目

  • 開發一個簡單的文件壓縮工具(如基於 Huffman 編碼)。
  • 實現一個多線程的 HTTP 服務器。

2.3 Go:現代高效的並行語言

特性與應用場景

  • 設計簡潔,專注於高性能、並發和分佈式系統。

學習步驟

  1. 基礎語法
    • 學習變量、結構體、接口、函數和 Goroutines。
    • 資源:
  2. 並行編程
    • 使用 goroutine channel 實現並行程序。
    • 理解並發模型。
  3. 應用開發
    • 使用 Go 開發 RESTful API 和微服務。

實踐項目

  • 開發一個聊天室服務器,支持多用戶連接。
  • 使用 Gin 框架開發一個 CRUD API。

3. 測試方法與實踐

3.1 測試概念

  1. 單元測試
    • 測試代碼中的最小單位(函數、類)。
    • 工具:
      • Python:unittestpytest
      • C:Google Test。
      • Go:內置測試工具(go test)。
  2. 集成測試
    • 測試模塊之間的交互。
    • 使用 Mock 模擬外部依賴。
  3. 端到端測試
    • 模擬用戶操作,測試系統整體功能。

3.2 測試實踐

  1. 撰寫測試用例
    • Python 示例:

python

複製程式碼

def add(a, b):

    return a + b

 

def test_add():

    assert add(2, 3) == 5

  1. 自動化測試
    • 使用 CI/CD 工具(如 GitHub Actions)自動運行測試。
  2. 性能測試
    • 使用工具(如 ablocust)測試應用性能。

4. 統合技能的實踐計劃

階段

目標

實踐項目

1. 入門階段

掌握每種語言的基本語法與編程思維

開發簡單的腳本(如文件處理工具)

2. 進階階段

學會結構化編程、面向對象設計與模塊化開發

開發 Web 應用或服務器端應用

3. 測試階段

熟悉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和性能測試

為之前的項目添加全面的測試

4. 實踐階段

整合 Python、C 和 Go 的技能,實現一個完整項目

開發一個支持高併發的 RESTful API,包含測試和文檔支持


5. 推薦資源

  1. 書籍
    • 《Automate the Boring Stuff with Python》
    •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The Go Programming Language》
  2. 課程
  3. 實踐平台
    • HackerRank(解題)
    • LeetCode(算法訓練)
    • GitHub(托管項目)

6. 預期成果

  1. 技術層面
    • 熟練掌握 Python、C 和 Go 的開發能力。
    • 能夠根據需求設計和開發高質量軟件。
  2. 測試能力
    • 能撰寫全面的測試用例,確保代碼質量和穩定性。
  3. 綜合應用
    • 能獨立開發具備多語言支持的高性能應用,並在實際項目中應用學到的技能。

這套計劃結合學習和實踐,幫助您快速精通軟體開發與測試方法,滿足業界需求。

 

  • 熟悉容器技術(LXC/LXD、Kubernetes)和打包工具(deb、snap)。

1. 容器技術

容器技術是一種輕量級的虛擬化方法,允許應用程序與其依賴的庫和配置文件一起運行,彼此隔離,但共享宿主操作系統的內核資源。這使得容器比傳統虛擬機更高效。


1.1 LXC 和 LXD

LXC(Linux Containers)

  • 定義:LXC 是 Linux 內核提供的容器化技術,基於 cgroups 和 namespaces,實現進程隔離和資源控制。
  • 特性
    • 接近於操作系統層級的虛擬化。
    • 提供完整的文件系統、網絡、進程空間隔離。
  • 使用場景
    • 模擬輕量級虛擬機。
    • 開發和測試操作系統環境。

LXD

  • 定義:LXD 是 LXC 的增強型管理工具,提供更高級的容器管理功能,支持 API 和命令行界面。
  • 特性
    • 基於 LXC 提供簡化的操作和更強的功能。
    • 支持快照、備份、遷移和集群。
  • 與 LXC 的區別
    • LXC 側重於低級別工具,LXD 提供高級抽象和用戶友好的操作體驗。
  • 使用場景
    • 批量管理容器。
    • 部署和管理大規模基礎設施。

LXC/LXD 基本命令

  1. 安裝 LXD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lxd

  1. 啟動一個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my-container

  1. 查看容器列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ist

  1. 進入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exec my-container -- bash


1.2 Kubernetes

Kubernetes(K8s)

  • 定義:Kubernetes 是一個開源的容器編排系統,用於自動化應用的部署、擴展和管理。
  • 核心概念
    • Pod:Kubernetes 中的最小單位,通常包含一個或多個容器。
    • Node:運行 Pod 的主機。
    • Cluster:由多個節點組成的集群。
    • Service:為 Pod 提供穩定的網絡訪問。
    • Deployment:用於管理 Pod 的副本和滾動更新。
  • 特性
    • 支持多節點集群。
    • 提供服務發現、自動擴展和負載均衡。
    • 與 Docker、LXC 等容器技術兼容。

Kubernetes 的主要功能

  1. 容器調度
    • 根據資源需求和節點健康狀態,將容器分配到適合的節點上。
  2. 負載均衡
    • 通過 Service 層實現多個 Pod 的流量分配。
  3. 自動擴展
    • 支持水平 Pod 自動擴展(HPA)。
  4. 滾動更新和回滾
    • 更新應用程序時保證無中斷,必要時回退到穩定版本。

Kubernetes 基本命令

  1. 檢查集群節點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nodes

  1. 部署應用程序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deployment.yaml

  1. 查看運行的 Pod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pods

  1. 刪除資源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delete -f deployment.yaml

Kubernetes 與 LXC/LXD 的關係

  • Kubernetes 側重於大規模容器的調度和編排。
  • LXC/LXD 側重於單節點的容器管理。

2. 打包工具

Linux 的軟件打包工具用於管理應用程序的分發、安裝和更新。Debian 和 Ubuntu 使用 deb snap 格式。


2.1 deb

deb 包格式

  • 定義:Debian 軟件包格式,是基於 Debian 系統的發行版(如 Ubuntu)的標準軟件包格式。
  • 結構
    • control 文件:包含包的元數據(如名稱、版本、依賴項)。
    • 文件數據:實際的應用程序文件。
  • 管理工具
    • dpkg:低級工具,直接管理 .deb 包。
    • APT:高級包管理工具,處理依賴項和遠程下載。

常見操作

  1. 安裝本地 deb 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dpkg -i package.deb

  1. 查看已安裝的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dpkg -l

  1. 移除軟件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dpkg -r package_name


2.2 Snap

Snap 包格式

  • 定義:Snap 是 Canonical 推出的跨發行版包管理系統,旨在簡化軟件分發。
  • 特性
    • 包含應用程序的所有依賴(沙盒化運行)。
    • 支持自動更新。
    • 與多種 Linux 發行版兼容。
  • 優勢
    • 簡化了應用的分發流程。
    • 支持舊版和新版本的並行安裝。

Snap 管理工具

  1. 安裝 Snap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snapd

  1. 搜索應用

bash

複製程式碼

snap search app_name

  1. 安裝應用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nap install app_name

  1. 刪除應用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nap remove app_name


3. 容器與打包工具的對比與應用場景

功能

LXC/LXD

Kubernetes

deb

snap

定位

單節點容器管理

集群容器調度與編排

傳統包管理,適合單應用程序

跨平台包管理,支持沙盒化和依賴整合

特性

輕量虛擬化,快速部署

分佈式應用調度,自動擴展

需要手動處理依賴

自動更新,支持舊版和沙盒化

使用場景

測試環境、模擬系統

雲計算、微服務架構

傳統 Linux 軟件分發

現代應用程序(如容器化桌面應用)

易用性

適合有一定基礎的用戶

適合大規模應用部署

傳統且靈活

使用簡單,適合跨發行版應用


4. 實踐計劃

4.1 容器技術實踐

  1. 學習 LXD
    • 在本地安裝並運行一個 Ubuntu 容器。
    • 測試容器的快照和備份功能。
  2. 學習 Kubernetes
    • 在 Minikube 或 K3s 上搭建一個簡單的 Kubernetes 集群。
    • 部署一個基於 Nginx 的多副本服務。

4.2 打包工具實踐

  1. 學習 deb
    • 創建並打包一個簡單的應用(如 Hello World)。
  2. 學習 Snap
    • 使用 Snapcraft 將應用打包為 Snap,並進行安裝測試。

5. 總結

  • LXC/LXD 是適合輕量級容器管理的工具,適合單節點環境。
  • Kubernetes 則是容器編排的標準,適合大規模部署。
  • deb 是傳統的 Linux 包管理格式,靈活但依賴管理較繁瑣。
  • snap 是現代化的包管理系統,提供更高的兼容性和便捷性。

結合容器技術與打包工具,您可以在開發、測試和部署中實現高效的工作流。

  1. 管理能力
    • 領導全球分佈的團隊。

領導全球分佈的團隊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在跨文化、不同時區和遠程工作的環境下。然而,通過採取適當的策略和工具,可以高效地管理並激發團隊的潛力。以下是具體的實踐策略與步驟。


1. 建立清晰的目標與願景

1.1 設定共同目標

  •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可能對工作的期望不一致。
  • 作為領導者,需要清晰地傳達團隊的願景和項目目標。

實踐方式:

  1. 制定 SMART(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基於時間)目標。
  2. 定期舉行全員會議,重新強調目標和進展。

2. 建立高效的溝通管道

2.1 定義溝通規則

  • 不同時區和文化差異可能導致溝通不暢。
  • 設立清晰的溝通規範和標準,減少誤解。

實踐方式:

  1. 使用多語言支持工具(如翻譯工具)。
  2. 定期同步會議,結合異步溝通的方式。
  3. 建立明確的溝通期望,例如:
    • 每日異步更新(使用 Slack 或 Microsoft Teams)。
    • 週會或月會進行項目同步。

2.2 選擇合適的工具

  • 即時通訊:Slack、Microsoft Teams。
  • 項目管理:Asana、Trello、Jira。
  • 文件共享:Google Workspace、Dropbox。
  • 視頻會議:Zoom、Google Meet。

3. 尊重文化多樣性

3.1 理解文化差異

  • 每個地區的團隊成員可能有不同的工作習慣、溝通方式和假期安排。
  • 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有助於提升團隊凝聚力。

實踐方式:

  1. 文化培訓
    • 為團隊提供跨文化溝通培訓。
  2. 靈活時間安排
    • 避免在特定地區的假期安排重要會議。
  3. 包容性文化
    • 鼓勵團隊成員分享他們的文化,建立相互理解。

4. 時區管理與工作協作

4.1 時區差異管理

  • 跨時區協作是全球分佈團隊的常見挑戰。
  • 必須有效地管理會議時間和工作流程。

實踐方式:

  1. 選擇重疊時間
    • 確保關鍵會議安排在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時間段。
  2. 異步工作流
    • 使用協作工具支持異步更新和審核。

4.2 工作透明化

  • 確保每個成員都能隨時了解項目的進度和變更。

實踐方式:

  1. 使用共享的項目管理工具。
  2. 實施清晰的版本控制流程(如 GitHub)。

5. 激勵與團隊凝聚力

5.1 激勵遠程團隊

  • 遠程工作可能導致員工缺乏歸屬感或動力。
  • 適當的激勵和認可有助於提升團隊士氣。

實踐方式:

  1. 表彰與獎勵
    • 定期在團隊中表彰貢獻者。
  2. 個性化激勵
    • 根據團隊成員的需求和文化,設計有針對性的獎勵計劃。

5.2 建立團隊文化

  • 雖然團隊成員可能分佈在不同地點,但共享的團隊文化有助於凝聚人心。

實踐方式:

  1. 虛擬團建活動
    • 遊戲、線上文化交流會。
  2. 定期反饋
    • 通過 1 對 1 的會議了解成員的需求和意見。

6. 培養自主性與責任感

6.1 自主工作的激勵

  • 遠程環境下,團隊成員需要具備較高的自主性。

實踐方式:

  1. 提供明確的目標,但允許靈活的方法。
  2. 鼓勵成員自行解決問題,必要時提供指導。

6.2 強化責任意識

  • 透過目標設置和定期檢查,確保團隊成員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實踐方式:

  1. OKR(目標與關鍵結果)
    • 為每個成員設置個人和團隊的 OKR。
  2. 定期回顧
    • 在 Sprint 結束後進行回顧會議,討論成功與不足。

7. 使用技術支持領導與管理

7.1 數據驅動的管理

  • 使用工具跟蹤項目進度和團隊績效,確保團隊的健康運行。

推薦工具:

  • 績效分析:Harvest(工時追蹤)、Toggl(工作效率)。
  • 目標跟蹤:OKR.io、WorkBoard。

7.2 安全與隱私

  • 全球分佈的團隊在數據共享和安全方面可能存在挑戰。

實踐方式:

  1. 確保使用安全的 VPN。
  2. 使用 MFA(多因素身份驗證)保護團隊帳號。

8. 總結:全球團隊領導的關鍵點

挑戰

解決方案

文化差異

進行文化培訓,尊重各地區的文化差異。

時區差異

使用重疊時間和異步工具管理,保持透明的項目進展。

溝通不暢

制定溝通規範,使用即時通訊工具和項目管理工具支持溝通。

缺乏凝聚力

建立團隊文化,定期舉行虛擬團建和反饋會議。

績效管理困難

使用數據驅動工具跟蹤進度,通過 OKR 增強責任意識。

有效領導全球分佈的團隊需要靈活性、適應性和技術支持。通過清晰的目標設置、強大的溝通機制和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您將能成功打造一個高效協作的全球團隊。

 

  • 解決問題並在壓力下做出技術決策。

學習毛澤東思想和唯物辯證法

1.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原則

唯物辯證法是毛澤東思想的基礎,強調通過對矛盾和變化的分析來解決問題,其核心原則如下:

1.1 矛盾論

  • 定義: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矛盾,解決矛盾是問題解決的核心。
  • 應用於技術決策
    • 在技術選型時,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性能與成本的平衡)。
    • 找出主要矛盾(例如,系統中的瓶頸)並集中力量解決。

1.2 量變與質變

  • 定義:量的積累導致質的飛躍,質的變化又促進新的量變。
  • 應用於壓力場景
    • 技術故障的爆發通常是量變(小問題積累)的結果。
    • 需要通過小步快跑的迭代解決技術債務,避免質變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1.3 否定之否定

  • 定義:事物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新事物取代舊事物。
  • 應用於決策流程
    • 技術架構升級是對舊架構的否定,必須在設計新系統時吸取舊系統的經驗教訓。

2. 毛澤東思想在問題解決中的應用

2.1 實事求是

  • 定義: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符合客觀規律的解決方案。
  • 技術應用
    • 收集和分析問題的真實數據(如系統日誌、性能指標),避免依賴假設。
    • 對症下藥,而非用普適性的解決方案套用所有問題。

2.2 群眾路線

  • 定義:相信群眾的力量,依靠集體智慧解決問題。
  • 技術應用
    • 鼓勵團隊參與問題討論,發揮每個成員的專業特長。
    • 使用開源社區的集體智慧來加速問題解決(如 Stack Overflow 或 GitHub Issues)。

2.3 戰略與戰術

  • 定義:在決策中區分長期目標和短期措施。
  • 技術應用
    • 戰略層面:選擇一個支持未來擴展的技術路線(如微服務架構)。
    • 戰術層面:針對當前壓力場景快速實施解決方案(如熱補丁或降級處理)。

3. 壓力下決策的結構化方法(結合唯物辯證法)

3.1 分析主要矛盾

  1. 確定壓力來源
    • 是技術問題(如性能瓶頸)、團隊溝通(如目標不清)、還是時間限制(如交付期迫近)?
  2. 專注於關鍵問題
    • 使用唯物辯證法的「抓住主要矛盾」原則,將資源集中到最重要的問題上。

3.2 動態分析與量化決策

  • 採用動態分析
    • 使用數據監控工具(如 Prometheus、ELK Stack)追蹤系統狀態,分析變化趨勢。
  • 結合量變與質變
    • 小步快跑,對系統進行局部修復,避免導致全面崩潰。
    • 當達到「質變點」時,果斷採取升級或架構重構措施。

3.3 快速迭代與否定之否定

  1. 小步測試
    • 在壓力場景中快速部署並測試解決方案。
    • 使用 CI/CD 工具(如 Jenkins 或 GitHub Actions)進行自動化測試和部署。
  2. 復盤與迭代
    • 事後進行復盤,記錄解決問題的經驗教訓。
    • 確保每次技術變更都在原有基礎上改進。

4. 團隊領導與執行力

4.1 團結力量,發揮集體智慧

  • 結合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在技術決策中強調團隊合作:
    • 組織頭腦風暴,讓每位技術人員提出解決方案。
    • 分配角色和責任,確保每人都能專注於自己的核心任務。

4.2 統一思想,執行果斷

  • 在壓力下需要快速決策,但同時需要團隊統一行動:
    1. 統一目標:明確當前解決問題的優先級。
    2. 果斷執行:在多方案中選擇最佳解決路徑並推動落實。

5. 實踐計劃:結合毛澤東思想與技術管理的應用步驟

5.1 問題分析

  • 使用「實事求是」方法分析問題的真實情況。
  • 例子:
    • 性能下降:分析數據瓶頸是否來自 I/O 還是計算資源。

5.2 制定解決方案

  1. 結合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 短期解決方案(如熱補丁)。
    • 長期優化措施(如重新設計數據結構)。
  2. 戰略與戰術結合
    • 以戰略目標為指導,分階段推進技術更新。

5.3 執行與反饋

  • 在壓力場景中,使用 OODA 循環(觀察、導向、決定、行動)實現快速應對。
  • 例子:
    • 觀察:監控系統問題。
    • 導向: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
    • 決定:選擇資源消耗最低的路徑。
    • 行動:快速部署修復方案。

6. 毛澤東思想與唯物辯證法的優勢

特性

技術應用場景

實事求是

分析問題時,根據真實數據而非假設進行推導。

矛盾論

對技術瓶頸進行優先級排序,專注於解決關鍵問題。

量變與質變

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避免質變導致系統崩潰,穩步完成系統升級。

群眾路線

鼓勵團隊共同參與決策,發揮集體智慧,提升問題解決效率。

否定之否定

在技術演進中逐步淘汰舊技術,實現系統架構的螺旋式改進。


7. 總結

結合毛澤東思想與唯物辯證法,不僅能幫助領導者在壓力下清晰地分析問題,還能提供結構化的決策方法和團隊協作策略。這種哲學視角與技術實踐的融合,能夠讓領導者在面對挑戰時沉著應對,最終實現高效的問題解決與長遠的技術發展。

 

 

 

  1. 跨部門協作與溝通能力
    • 與 OEM/ODM 和內部技術團隊協作。

如何與 OEM/ODM 和內部技術團隊協作

在全球化的業務環境中,與 OEM(原始設備製造商)和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合作已成為技術管理的重要環節。同時,內部技術團隊是確保合作順利進行的關鍵橋樑。以下是成功協作的策略和步驟,旨在促進高效的溝通、協作和問題解決。


1. 理解 OEM 和 ODM 的角色與需求

1.1 OEM 和 ODM 的區別

  1. OEM(原始設備製造商)
    • 提供設計完成的產品,OEM 僅負責生產。
    • 舉例:一家設備公司基於 Ubuntu 的操作系統為設備定制軟體。
  2.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
    • 提供從設計到生產的完整服務。
    • 舉例:ODM 為特定硬件平台設計操作系統,根據客戶要求定制功能。

1.2 需求分析

  • OEM/ODM 的關注點通常包括:
    • 產品穩定性:對系統的兼容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
    • 定制化:需適應不同硬件環境和市場需求。
    • 交付周期:快速響應以滿足產品上市時間。

實踐建議

  1. 充分了解合作方的技術環境
    • OEM/ODM 使用的硬件規格、測試流程。
    • 定制化需求的優先級。
  2. 明確目標
    • 明確交付成果(如特定版本的 Ubuntu 支援特定硬件)。
    • 訂立實現功能的時程表。

2. 與內部技術團隊協作

2.1 建立清晰的溝通管道

內部技術團隊是將 OEM/ODM 需求轉化為技術實現的關鍵。

實踐建議

  1. 明確角色和責任
    • 每位技術人員的具體分工。
    • 明確對接 OEM/ODM 的主要聯絡人。
  2. 定期會議
    • 與內部團隊同步進度。
    • 討論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

2.2 技術文件與知識共享

提供詳細的文檔可以提高內部團隊的效率,減少溝通成本。

文檔內容:

  • 系統需求規格(SRS)。
  • API 設計文檔和硬件接口說明。
  • 測試計劃和測試用例。

3. 跨團隊協作的挑戰與應對

3.1 挑戰 1:溝通不暢

  • 原因:技術背景差異、語言障礙、時區問題。
  • 解決方案
    • 使用通用技術語言,如基於標準的 API 和協議。
    • 設置雙語溝通橋樑(如技術翻譯人員)。

3.2 挑戰 2:需求不明確

  • 原因:OEM/ODM 對需求表達不清晰或需求頻繁變更。
  • 解決方案
    • 初期安排需求澄清會議,詳細記錄並確認需求。
    • 使用敏捷方法,每次交付小範圍功能,快速獲取反饋。

3.3 挑戰 3:技術不匹配

  • 原因:內部技術與 OEM/ODM 硬件平台的兼容性問題。
  • 解決方案
    • 提前進行硬件測試,識別可能的兼容性問題。
    • 使用虛擬化技術(如 QEMU)模擬目標硬件環境。

4. 高效協作的策略

4.1 項目管理工具的應用

  • 選擇工具
    • Trello、Jira:管理項目進度和任務分配。
    • Confluence:協作文檔平台。
    • GitHub/GitLab:代碼版本控制和代碼審查。

4.2 持續集成與測試

確保技術交付過程中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1. 自動化測試
    • 使用 Jenkins、GitHub Actions,定期運行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2. 硬件測試環境
    • 建立與 OEM/ODM 硬件匹配的測試環境,執行性能和穩定性測試。

4.3 清晰的需求文檔與變更管理

  1. 需求文檔
    • 規範需求格式,使用用例圖或流程圖進行描述。
  2. 變更管理
    • 使用版本控制(如 Git)跟蹤變更。
    • 在需求變更時,進行影響分析並更新時間表。

5. 技術會議與反饋機制

5.1 與 OEM/ODM 的技術會議

  • 類型
    • 啟動會議:定義項目目標和範圍。
    • 週例會:更新進度,討論技術挑戰。
    • 測試回顧會議:審查測試結果,優化後續階段。

5.2 實施反饋迴路

  1. 快速反饋
    • 使用 Scrum 或看板管理流程,快速處理反饋。
  2. 雙向反饋
    • 鼓勵內部團隊向 OEM/ODM 提供改進建議,促進合作共贏。

6. 成功合作的最佳實踐

策略

描述

提前設置期望

在合作初期明確定義交付物和標準,避免後期不必要的爭議。

使用標準化流程

在需求分析、測試和交付中應用標準流程,確保團隊間的協作順暢。

文化敏感性

理解 OEM/ODM 的文化和工作方式,適應其合作節奏。

建立應急計劃

為常見問題(如硬件兼容性)準備預案,確保項目按時交付。

結果導向的溝通

集中精力討論技術目標和解決方案,避免糾結於細節。


7. 總結

與 OEM/ODM 和內部技術團隊的成功協作需要結合技術專業性與高效的項目管理方法:

  • 對外,理解 OEM/ODM 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反饋機制。
  • 對內,確保內部技術團隊有清晰的目標、分工和支持。

通過以上策略,可以確保項目在跨團隊和多方合作環境下順利推進,達成高效交付與優質成果。

 

  • 流利的中英文溝通。

2. 學習和實踐計畫

針對 AIW 的背景和目標,將計畫分為三個階段:學習基礎技能、實踐核心技能、項目模擬與職業準備。


階段 1:基礎技能學習(1-3 個月)

技術專業能力

  1. Linux 系統基礎
    • 學習 Linux 指令操作、系統管理。

Linux 是一個強大的操作系統,廣泛應用於服務器、嵌入式系統和桌面環境。以下將詳細解析 Linux 的指令操作和系統管理,幫助您高效使用和管理 Linux 系統。


1. 基本指令操作

1.1 文件與目錄操作

  1. 列出目錄內容

bash

複製程式碼

ls

ls -l   # 詳細列表模式

ls -a   # 顯示隱藏文件

  1. 切換目錄

bash

複製程式碼

cd /path/to/directory

cd ~    # 切換到用戶主目錄

cd ..   # 返回上級目錄

  1. 創建與刪除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new_directory     # 創建目錄

rm file_name            # 刪除文件

rm -r directory_name    # 刪除目錄

  1. 文件操作

bash

複製程式碼

touch file_name         # 創建空文件

cp source destination   # 複製文件或目錄

mv source destination   # 移動或重命名文件


1.2 權限與所有權管理

  1. 查看文件權限

bash

複製程式碼

ls -l

輸出格式如:-rw-r--r--,表示文件類型與權限。

  • 第一個字符:文件類型(- 文件,d 目錄,l 符號鏈接)。
  • 後面九個字符:讀、寫、執行權限(分別對應用戶、組、其他人)。
  1. 修改權限

bash

複製程式碼

chmod 755 file_name     # 設置權限

chmod u+x script.sh     # 添加執行權限給用戶

  1. 修改所有權

bash

複製程式碼

chown user:group file_name  # 修改文件的用戶和組


1.3 文件內容查看與編輯

  1. 查看文件內容

bash

複製程式碼

cat file_name           # 顯示文件內容

less file_name          # 分頁查看文件

tail -n 10 file_name    # 查看文件末尾 10 行

head -n 10 file_name    # 查看文件前 10 行

  1. 編輯文件
    • 使用 vim 編輯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vim file_name

i 進入插入模式,編輯後按 ESC,輸入 :wq 保存並退出。


1.4 網絡與系統信息

  1. 查看網絡配置

bash

複製程式碼

ifconfig                 # 顯示網卡信息

ip addr                  # 查看網絡接口及 IP 地址

  1. 檢查網絡連通性

bash

複製程式碼

ping google.com          # 測試網絡連接

curl -I google.com       # 查看 HTTP 響應頭

  1. 查看系統信息

bash

複製程式碼

uname -a                 # 查看系統版本

df -h                    # 查看磁盤使用情況

free -h                  # 查看內存使用情況


2. 系統管理

2.1 用戶與組管理

  1. 添加用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dduser username    # 添加用戶

  1. 刪除用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deluser username    # 刪除用戶

  1. 修改用戶組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sermod -aG group_name username

  1. 切換用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 - username            # 切換到指定用戶


2.2 進程管理

  1. 查看進程

bash

複製程式碼

ps aux                   # 查看當前所有進程

top                      # 動態查看進程和資源使用

htop                     # 更友好的進程管理工具

  1. 終止進程

bash

複製程式碼

kill PID                 # 終止指定進程

killall process_name     # 終止所有名稱匹配的進程


2.3 軟件包管理

  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 更新軟件庫

sudo apt upgrade         # 升級已安裝的軟件

  1. 安裝軟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package_name

  1. 刪除軟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remove package_name

  1. 查找軟件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apt search package_name


2.4 定時任務與自動化

  1. 設置定時任務: 使用 cron 管理定時任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crontab -e

添加一個任務(每天凌晨執行腳本):

javascript

複製程式碼

0 0 * * * /path/to/script.sh

  1. 查看現有定時任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crontab -l


2.5 日誌管理

  1. 查看系統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journalctl               # 查看所有日誌

journalctl -u service_name  # 查看指定服務的日誌

  1. 清理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journalctl --vacuum-time=7d


3. 高級操作

3.1 防火牆配置

  1. 查看防火牆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fw status

  1. 允許指定端口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fw allow 22        # 開啟 SSH 端口

sudo ufw enable          # 啟用防火牆

  1. 刪除規則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fw delete allow 22


3.2 硬盤與分區管理

  1. 查看磁盤分區

bash

複製程式碼

lsblk                    # 查看磁盤分區信息

fdisk -l                 # 顯示分區表

  1. 掛載磁盤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mount /dev/sdX /mnt

  1. 卸載磁盤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mount /mnt


3.3 系統服務管理

  1. 啟動/停止服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ystemctl start service_name

sudo systemctl stop service_name

  1. 查看服務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ystemctl status service_name

  1. 設置服務開機啟動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ystemctl enable service_name


4. 推薦資源與工具

  1. 工具
    • htop:更友好的進程管理工具。
    • ncdu:分析磁盤空間使用情況。
    • tmux:高效管理多個終端會話。
  2. 學習資源
    • 《The Linux Command Line》書籍。
    • 官方文檔:Linux Documentation.

5. 總結

Linux 的指令操作與系統管理涵蓋了文件管理、用戶管理、網絡配置、進程管理、服務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通過熟練掌握基本指令和高級管理技術,可以高效管理 Linux 系統並應對各種操作環境中的挑戰。

 

  • 推薦課程:
    • 《Linux 基礎與進階》 (edX 或 Coursera)。
    • 《The Linux Command Line》實踐書籍。
  1. 軟體開發基礎
    • 掌握 Python、C 和 Go 的基礎語法。

解析 Python、C 和 Go 的基礎語法

Python、C 和 Go 是三種用途廣泛的編程語言,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特性和適用場景。以下是它們的基礎語法解析,幫助您快速入門和理解。


1. Python

Python 是一種高級、解釋型、動態類型的語言,特別適合快速開發和腳本應用。

1.1 基本語法

1.1.1 變量與數據類型

  • 動態類型語言,變量類型由賦值決定。

python

複製程式碼

x = 10            # 整數

y = 3.14          # 浮點數

name = "Alice"    # 字符串

is_active = True  # 布爾值

1.1.2 控制結構

  1. 條件語句

python

複製程式碼

if x > 5:

    print("x is greater than 5")

else:

    print("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

  1. 循環語句

python

複製程式碼

for i in range(5):    # 循環 0 到 4

    print(i)

 

while x > 0:          # 當 x 大於 0

    print(x)

    x -= 1

1.1.3 函數定義

python

複製程式碼

def add(a, b):

    return a + b

 

result = add(3, 4)

print(result)  # 輸出 7

1.1.4 列表與字典

python

複製程式碼

# 列表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print(fruits[0])   # 輸出 "apple"

 

# 字典

person = {"name": "Alice", "age": 25}

print(person["name"])  # 輸出 "Alice"

1.2 特色

  • 簡潔的語法:使用縮進表示代碼塊,無需大括號。
  • 豐富的標準庫:支持文件操作、數據處理等多種功能。

2. C

C 是一種低級語言,靠近硬件層,適合系統編程和高效性能的應用場景。

2.1 基本語法

2.1.1 變量與數據類型

  • 靜態類型語言,需顯式聲明變量類型。

c

複製程式碼

int x = 10;           // 整數

float y = 3.14;       // 浮點數

char name[] = "Alice";// 字符串

int is_active = 1;    // 布爾值,1 表示真,0 表示假

2.1.2 控制結構

  1. 條件語句

c

複製程式碼

if (x > 5) {

    printf("x is greater than 5\n");

} else {

    printf("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n");

}

  1. 循環語句

c

複製程式碼

for (int i = 0; i < 5; i++) {

    printf("%d\n", i);

}

 

while (x > 0) {

    printf("%d\n", x);

    x--;

}

2.1.3 函數定義

c

複製程式碼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main() {

    int result = add(3, 4);

    printf("%d\n", result);  // 輸出 7

    return 0;

}

2.1.4 指針與內存操作

c

複製程式碼

int x = 10;

int *ptr = &x;       // 指針指向變量 x 的地址

printf("%d\n", *ptr);// 輸出 10(指針解引用)

2.2 特色

  • 精確控制內存:可使用指針和動態內存分配(malloc)。
  • 性能高效:代碼執行速度接近機器語言。

3. Go

Go 是一種現代化的靜態類型語言,專注於高效並發和簡潔的設計,適合服務器和分佈式應用。

3.1 基本語法

3.1.1 變量與數據類型

  • 靜態類型語言,但支持類型推斷。

go

複製程式碼

var x int = 10         // 顯式類型

y := 3.14              // 類型推斷

name := "Alice"        // 字符串

isActive := true       // 布爾值

3.1.2 控制結構

  1. 條件語句

go

複製程式碼

if x > 5 {

    fmt.Println("x is greater than 5")

} else {

    fmt.Println("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

}

  1. 循環語句

go

複製程式碼

for i := 0; i < 5; i++ {

    fmt.Println(i)

}

 

x := 5

for x > 0 {

    fmt.Println(x)

    x--

}

3.1.3 函數定義

go

複製程式碼

func add(a int, b int) int {

    return a + b

}

 

func main() {

    result := add(3, 4)

    fmt.Println(result)  // 輸出 7

}

3.1.4 並發編程

  • 使用 goroutine channel 實現高效並行。

go

複製程式碼

func sayHello() {

    fmt.Println("Hello")

}

 

func main() {

    go sayHello()    // 開啟一個 goroutine

    fmt.Println("World")

}

3.2 特色

  • 內建並發支持:通過 Goroutines 和 Channels 簡化並發程序設計。
  • 簡潔設計:僅提供必要的語法,避免冗餘功能。

4. 語法對比

特性

Python

C

Go

類型系統

動態類型

靜態類型

靜態類型(支持推斷)

編譯/解釋

解釋型

編譯型

編譯型

內存管理

自動內存管理

手動內存管理(指針操作)

自動內存管理(垃圾回收)

並行支持

不直接支持(需使用多線程庫)

需要使用 Pthreads 等庫

原生支持(Goroutines)

主要應用場景

快速開發、腳本、自動化

系統編程、高性能應用

分佈式系統、後端服務器


5. 學習建議

  1. 從簡到難
    • 初學者可從 Python 開始,快速掌握基礎編程思維。
    • 進一步學習 C,理解內存管理和指針的概念。
    • 最後學習 Go,結合現代並發特性應用於實際開發。
  2. 實踐項目
    • Python:開發數據處理工具或自動化腳本。
    • C:設計高效的算法或嵌入式應用。
    • Go:開發 Web API 或分佈式應用。

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三種語言,您將掌握從高層到底層的開發技能,應對多樣的技術挑戰。

 

  • 了解測試工具(如 pytest)。

pytest 是一個功能強大且靈活的 Python 測試框架,主要用於單元測試、功能測試和集成測試。它簡單易用,支持自動發現測試、參數化和插件擴展,是 Python 開發者首選的測試工具之一。


1. 為什麼選擇 pytest?

  • 簡單易用
    • 無需編寫過多的測試代碼。
    • 使用簡單的函數代替類來定義測試。
  • 功能強大
    • 支持自動測試發現(無需手動註冊)。
    • 支持參數化測試,減少重複代碼。
  • 靈活擴展
    • 提供大量插件(如 pytest-cov 用於測試覆蓋率分析)。
    • 易於定制測試流程。

2. pytest 的基本用法

2.1 安裝 pytest

bash

複製程式碼

pip install pytest

確認版本:

bash

複製程式碼

pytest --version


2.2 基本測試示例

2.2.1 編寫測試函數

測試函數的命名需以 test_ 開頭。

python

複製程式碼

# test_sample.py

def add(x, y):

    return x + y

 

def test_add():

    assert add(2, 3) == 5

    assert add(1, 1) == 2

2.2.2 運行測試

在終端中執行:

bash

複製程式碼

pytest

輸出示例:

diff

複製程式碼

============================= test session starts =============================

collected 1 item

 

test_sample.py .                                                       [100%]

 

============================== 1 passed in 0.01s ==============================


2.3 常用命令

  1. 運行特定測試文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pytest test_sample.py

  1. 運行特定測試函數

bash

複製程式碼

pytest test_sample.py::test_add

  1. 查看詳細信息

bash

複製程式碼

pytest -v

  1. 生成測試覆蓋率報告(需安裝插件)

bash

複製程式碼

pip install pytest-cov

pytest --cov=your_module_name


3. pytest 高級功能

3.1 參數化測試

通過 @pytest.mark.parametrize 減少重複代碼:

python

複製程式碼

import pytest

 

@pytest.mark.parametrize("x, y, expected", [

    (2, 3, 5),

    (1, 1, 2),

    (0, 5, 5)

])

def test_add(x, y, expected):

    assert add(x, y) == expected

運行測試時會自動生成多個測試用例。


3.2 使用 Fixtures

Fixtures 用於提供測試的預設條件或上下文。

python

複製程式碼

import pytest

 

@pytest.fixture

def setup_data():

    return {"x": 2, "y": 3, "result": 5}

 

def test_add_with_fixture(setup_data):

    assert add(setup_data["x"], setup_data["y"]) == setup_data["result"]


3.3 捕獲異常

測試函數是否正確處理異常:

python

複製程式碼

def divide(x, y):

    if y == 0:

        raise ValueError("Cannot divide by zero")

    return x / y

 

def test_divide():

    with pytest.raises(ValueError, match="Cannot divide by zero"):

        divide(1, 0)


4. 常用插件

  1. pytest-cov
    • 測試覆蓋率分析:

bash

複製程式碼

pip install pytest-cov

pytest --cov=your_module_name

  1. pytest-xdist
    • 支持並行運行測試,提升測試速度:

bash

複製程式碼

pip install pytest-xdist

pytest -n auto

  1. pytest-html
    • 生成 HTML 格式的測試報告:

bash

複製程式碼

pip install pytest-html

pytest --html=report.html


5. pytest 與其他測試工具的比較

| 特性 | pytest | unittest | nose2 | |--------------------|-----------------------------|--------------------------| | 易用性 | 非常簡單,適合新手 | 較為複雜 | 類似 unittest | | 參數化支持 | 原生支持 | 不支持 | 支持 | | 擴展性 | 插件生態豐富 | 插件有限 | 插件有限 | | 自動發現測試 | 支持 | 不支持 | 支持 |


6. pytest 的最佳實踐

  1. 組織測試文件
    • 將測試文件放置於 tests/ 文件夾中。
    • 測試文件命名為 test_*.py
  2. 保持測試獨立性
    • 測試之間避免依賴,確保可以單獨運行每個測試。
  3. 定期檢查測試覆蓋率
    • 使用 pytest-cov 插件,確保代碼的每個邏輯分支都被測試。
  4. 結合 CI/CD
    • 在 Jenkins、GitHub Actions 等 CI/CD 平台中集成 pytest,實現自動化測試。

7. 總結

pytest 是一個功能強大、簡單易用的測試工具,適用於從簡單的單元測試到複雜的集成測試場景。通過掌握其基礎用法和高級特性(如參數化和 Fixtures),以及借助插件生態,您可以有效地提高代碼質量,縮短測試開發周期。同時,將 pytest 集成到持續集成環境中,還能進一步提升整體開發效率。

 

  • 推薦課程:
    • Python 和 C 程式設計課程(如 Udemy 或 Codecademy)。
  1. 容器與雲技術入門
    • 安裝和使用 LXC/LXD、Docker。

1. LXC/LXD

1.1 什麼是 LXC 和 LXD?

  • LXC(Linux Containers)
    • 基於 Linux 的輕量級虛擬化技術,實現系統級容器。
    • 提供隔離的文件系統、進程和網絡空間。
  • LXD
    • 基於 LXC 的高級管理工具,支持 API 和 CLI,便於容器的管理和自動化。

1.2 安裝 LXC/LXD

1.2.1 在 Ubuntu 上安裝 LXD

  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upgrade

  1. 安裝 LXD: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lxd -y

  1. 初始化 LXD: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lxd init

  • 默認設置即可快速初始化。
  • 選擇使用 dir 或 ZFS 作為存儲後端。

1.2.2 在其他 Linux 發行版安裝

使用 Snap 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nap install lxd


1.3 使用 LXC/LXD

  1. 啟動一個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my-container

  • ubuntu:20.04 是容器映像。
  • my-container 是容器名稱。
  1. 列出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ist

  1. 進入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exec my-container -- bash

  1. 停止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stop my-container

  1. 刪除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delete my-container

  1. 快照和恢復
    • 創建快照: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snapshot my-container snap1

  • 恢復快照: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restore my-container snap1


2. Docker

2.1 什麼是 Docker?

  • Docker 是一個基於容器技術的開源平台,用於開發、部署和運行應用程序。
  • 提供輕量級的容器化解決方案,支持應用的快速部署和隔離。

2.2 安裝 Docker

2.2.1 在 Ubuntu 上安裝

  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upgrade

  1. 安裝依賴項: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apt-transport-https ca-certificates curl 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y

  1. 添加 Docker 的 GPG 密鑰和官方倉庫:

bash

複製程式碼

curl -fsSL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gpg | sudo gpg --dearmor -o /usr/share/keyrings/docker-archive-keyring.gpg

echo "deb [arch=amd64 signed-by=/usr/share/keyrings/docker-archive-keyring.gpg]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 $(lsb_release -cs) stable" | sudo tee /etc/apt/sources.list.d/docker.list > /dev/null

  1. 安裝 Docker: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y

  1. 驗證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version

2.2.2 啟用非 root 用戶使用 Docker

  1. 添加當前用戶到 Docker 組: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sermod -aG docker $USER

  1. 重新登錄以生效。

2.3 使用 Docker

2.3.1 啟動 Docker 容器

  1. 運行一個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run -d -p 80:80 --name my-nginx nginx

  • 選項說明:
    • -d:後台運行。
    • -p 80:80:將容器的 80 端口映射到主機的 80 端口。
    • nginx:使用 nginx 映像。
  1. 列出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ps

  1. 停止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stop my-nginx

  1. 刪除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rm my-nginx

2.3.2 管理映像

  1. 查看本地映像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images

  1. 拉取映像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pull ubuntu:20.04

  1. 刪除映像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rmi ubuntu:20.04

2.3.3 使用 Dockerfile 構建映像

  1. 創建一個 Dockerfile:

Dockerfile

複製程式碼

# 使用基礎映像

FROM ubuntu:20.04

 

# 安裝 nginx

RUN apt update && apt install -y nginx

 

# 暴露端口

EXPOSE 80

 

# 啟動 nginx

CMD ["nginx", "-g", "daemon off;"]

  1. 構建映像: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build -t my-nginx .

  1. 運行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run -d -p 80:80 my-nginx


2.4 Docker 常用命令

  1. 查看容器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logs my-nginx

  1. 進入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exec -it my-nginx bash

  1. 清理未使用的資源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system prune


3. LXC/LXD 和 Docker 的比較

特性

LXC/LXD

Docker

主要用途

模擬完整系統(類似虛擬機)

應用程序的快速部署

隔離級別

系統級隔離

應用級隔離

配置靈活性

更靈活,適合定制化需求

更簡單,專注於應用開發

資源使用效率

佔用更多資源,接近虛擬機

較輕量,適合微服務和容器化應用


4. 實踐計劃

  1. LXC/LXD
    • 創建並運行 Ubuntu 容器,安裝應用(如 Apache)。
    • 使用快照功能備份容器,測試快照恢復。
  2. Docker
    • 編寫一個簡單的 Dockerfile,構建自定義映像。
    • 運行基於 Docker 的微服務應用程序(如 Nginx + MySQL)。

5. 總結

  • LXC/LXD:更適合需要模擬完整操作系統的場景,提供高靈活性和多功能管理。
  • Docker:專注於快速部署和隔離應用,適用於微服務架構和現代應用開發。

通過學習和實踐,您可以靈活應用這兩種容器技術,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 瞭解 Kubernetes 的基本概念和應用。

Kubernetes(K8s)是一個開源的容器編排系統,用於自動化部署、擴展和管理容器化應用。它被廣泛用於微服務架構和雲原生應用中。


1. Kubernetes 的核心概念

1.1 核心架構

1.1.1 Master 節點

  • API Server:處理用戶的請求,作為 Kubernetes 的入口。
  • Controller Manager:管理控制迴路(如副本數量維持、故障檢測)。
  • Scheduler:負責將 Pod 調度到合適的工作節點上。
  • ETCD:分佈式數據存儲,保存整個集群的狀態。

1.1.2 Worker 節點

  • Kubelet:與 Master 節點通信,執行 Pod 的具體操作。
  • Kube-proxy:管理網絡路由和服務的負載均衡。
  • 容器運行時:如 Docker 或 Containerd,負責運行容器。

1.2 關鍵對象

1.2.1 Pod

  • Kubernetes 的最小單位,包含一個或多個容器。
  • 共享網絡空間和存儲卷。
  • 常用於運行單個應用程序容器。

1.2.2 Deployment

  • 用於管理 Pod 的副本數量和滾動更新。
  • 確保應用程序在任何時刻都可用。

1.2.3 Service

  • 為 Pod 提供穩定的網絡訪問(負載均衡)。
  • 類型:
    • ClusterIP:內部集群訪問。
    • NodePort:從節點的固定端口訪問。
    • LoadBalancer:通過雲提供商的負載均衡器進行外部訪問。

1.2.4 ConfigMap 和 Secret

  • ConfigMap:存儲非敏感配置信息(如環境變量)。
  • Secret:存儲敏感數據(如密碼、證書),經過加密保護。

1.2.5 Volume

  • 為 Pod 提供持久存儲空間。
  • 類型:本地存儲、NFS、雲存儲(如 AWS EBS)。

1.2.6 Namespace

  • 用於隔離資源,支持多租戶和環境分離(如開發、測試、生成環境)。

2. Kubernetes 的主要功能

2.1 容器編排

  • 自動化部署和管理容器。
  • 支持負載均衡和健康檢查。

2.2 自動擴展

  • 水平 Pod 自動擴展(HPA):根據資源使用率(如 CPU)動態調整 Pod 數量。
  • 集群節點擴展:自動添加或移除 Worker 節點。

2.3 滾動更新與回滾

  • 在更新應用時,逐步替換舊版本,保證不中斷服務。
  • 如果新版本出現問題,可快速回滾到舊版本。

2.4 高可用性

  • 確保集群的可靠性和應用程序的可用性。
  • 通過副本數量維持,避免單點故障。

3. 部署 Kubernetes 集群

3.1 本地環境

  1. 使用 Minikube:
    • 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curl -LO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minikube/releases/latest/minikube-linux-amd64

sudo install minikube-linux-amd64 /usr/local/bin/minikube

  • 啟動:

bash

複製程式碼

minikube start

  • 驗證: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nodes

  1. 使用 Kind(Kubernetes in Docker):
    • 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curl -Lo ./kind https://kind.sigs.k8s.io/dl/latest/kind-linux-amd64

chmod +x ./kind

sudo mv ./kind /usr/local/bin/kind

  • 創建集群:

bash

複製程式碼

kind create cluster

3.2 雲端環境

  • 使用 AWS EKS、Google GKE 或 Azure AKS 部署 Kubernetes 集群。

4. Kubernetes 的應用

4.1 基本操作

  1. 部署應用
    • 創建一個 Deployment: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nginx --image=nginx

  1. 查看資源
    • 查看 Pod: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pods

  • 查看節點: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nodes

  1. 暴露服務
    • 創建 Service: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expose deployment nginx --type=NodePort --port=80

  • 查看 Service: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services


4.2 YAML 文件配置

使用 YAML 文件更靈活地配置資源。

  1. Pod 配置示例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創建 Pod: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pod.yaml

  1. Deployment 配置示例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deployment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app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創建 Deployment: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deployment.yaml


5. 常見工具與插件

5.1 Kubectl

  • Kubernetes 的命令行工具,用於管理集群。
  • 常用命令:
    • 查看資源: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all

  • 描述資源: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describe pod pod-name

5.2 Helm

  • Kubernetes 的包管理工具,用於簡化應用部署。
  • 安裝示例:

bash

複製程式碼

helm install my-app stable/nginx


6. Kubernetes 的優勢與挑戰

6.1 優勢

  • 自動化:支持自動擴展、滾動更新和高可用性。
  • 靈活性:支持多種容器運行時和存儲系統。
  • 可移植性:支持跨雲部署和混合雲架構。

6.2 挑戰

  • 學習曲線陡峭:需要熟悉多個概念和配置。
  • 資源需求高:集群運行需要消耗大量資源。
  • 運維複雜性:需要專業的運維知識來管理和監控。

7. 總結

Kubernetes 是現代容器化應用的核心技術,適合於分佈式系統和微服務架構。通過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基本操作,並結合 YAML 配置文件與工具(如 Helm),您可以實現應用的高效部署與管理。隨著實踐深入,Kubernetes 將幫助您構建穩定、靈活的雲原生基礎架構。

 

 

  • 推薦學習:
    • 《Kubernetes for Beginners》 (Udemy)。
    • 官方 Docker 和 Kubernetes 文檔。

管理能力

  1. 基礎管理技能
    • 閱讀與實踐團隊管理和項目管理理論。
    • 推薦資源:
      • 《敏捷與 Scrum 實踐》。
      • Coursera 上的「People and Team Management」課程。

跨部門溝通能力

  1. 中英文技術溝通
    • 加強技術英文寫作和表達。
    • 推薦書籍:
      • 《Technical Writing for Engineers》。

階段 2:核心技能實踐(4-6 個月)

技術專業能力

  1. Linux 高級技能
    • 深入研究內核、驅動程序與文件系統。

Linux 高級技能包括對內核、驅動程序和文件系統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以下是對這些關鍵領域的詳細解析及實踐指導,幫助您掌握高級 Linux 開發和管理技能。


1. Linux 內核

Linux 內核是操作系統的核心,負責管理硬件資源、提供系統服務和實現設備抽象。

1.1 內核結構

  1. 核心模塊
    • 進程管理:調度、線程管理。
    • 內存管理:虛擬內存、分頁、緩存。
    • 設備驅動程序:硬件與操作系統的接口。
    • 文件系統:文件的存儲與檢索機制。
    • 網絡堆棧:協議處理與數據通信。
  2. 內核模式與用戶模式
    • 內核模式:操作系統擁有全部硬件資源控制權。
    • 用戶模式:應用程序受到內核的監控與保護。

1.2 內核開發與定制

1.2.1 下載與編譯內核

  1. 下載內核代碼

bash

複製程式碼

git clone https://git.kernel.org/pub/scm/linux/kernel/git/torvalds/linux.git

  1. 配置內核: 使用菜單配置工具:

bash

複製程式碼

make menuconfig

  1. 編譯內核

bash

複製程式碼

make -j$(nproc)

sudo make modules_install

sudo make install

  1. 更新引導程序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pdate-grub

sudo reboot

1.2.2 實踐:修改內核行為

  1. 添加簡單的打印消息:
    • 修改 init/main.c,插入:

c

複製程式碼

printk(KERN_INFO "Custom Linux Kernel Booted\n");

  1. 編譯並啟動自定義內核,查看消息:

bash

複製程式碼

dmesg | grep "Custom Linux Kernel"


2. Linux 驅動程序

驅動程序是連接硬件與操作系統的橋樑,負責硬件的初始化與操作。

2.1 驅動程序類型

  1. 字符設備驅動程序
    • 例如:串口、鍵盤。
    • 提供按字節訪問的接口。
  2. 塊設備驅動程序
    • 例如:磁盤。
    • 提供按塊訪問的接口。
  3. 網絡設備驅動程序
    • 例如:網卡。
    • 通過網絡堆棧處理數據包。

2.2 開發字符設備驅動

2.2.1 簡單驅動程序示例

  1. 編寫驅動程序

c

複製程式碼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static int __init my_driver_init(void) {

    printk(KERN_INFO "My Driver Loaded\n");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driver_exit(void) {

    printk(KERN_INFO "My Driver Unloaded\n");

}

 

module_init(my_driver_init);

module_exit(my_driver_exit);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AUTHOR("Your Name");

MODULE_DESCRIPTION("A Simple Linux Driver");

  1. 編譯驅動: 創建 Makefile:

makefile

複製程式碼

obj-m += my_driver.o

all:

    make -C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M=$(PWD) modules

clean:

    make -C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M=$(PWD) clean

執行編譯:

bash

複製程式碼

make

  1. 加載與卸載模塊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insmod my_driver.ko

sudo rmmod my_driver

dmesg | tail


2.3 調試驅動程序

  1. 查看內核日誌

bash

複製程式碼

dmesg

  1. 使用 debugfs
    • 掛載 debugfs: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mount -t debugfs debugfs /sys/kernel/debug

  1. 調試信息輸出
    • 使用 pr_debug printk

3. Linux 文件系統

Linux 文件系統提供數據存儲和檢索機制,支持多種文件系統類型(如 EXT4、XFS、BTRFS)。

3.1 文件系統結構

  1. 虛擬文件系統(VFS)
    • Linux 文件系統的抽象層。
    • 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文件操作接口。
  2. 文件系統類型
    • EXT4:默認文件系統,支持大文件與日誌功能。
    • XFS:高性能文件系統,適合大規模數據存儲。
    • BTRFS:支持快照、壓縮和子卷。

3.2 文件系統操作

3.2.1 創建與掛載文件系統

  1. 創建文件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mkfs.ext4 /dev/sdb1

  1. 掛載文件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mount /dev/sdb1 /mnt

  1. 檢查掛載點

bash

複製程式碼

df -h

  1. 卸載文件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umount /mnt

3.2.2 文件系統調試與優化

  1. 檢查文件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fsck /dev/sdb1

  1. 調整掛載選項: 編輯 /etc/fstab 添加自動掛載:

bash

複製程式碼

/dev/sdb1 /mnt ext4 defaults 0 0


3.3 開發虛擬文件系統

  1. 自定義 VFS 文件系統: 修改 fs/ 下的代碼,實現簡單的內存文件系統。
  2. 加載文件系統模塊: 使用 insmod 加載自定義文件系統模塊,並測試其功能。

4. 實踐計劃

4.1 學習路線

  1. 內核學習
    • 閱讀《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 探索內核的模塊和調試工具。
  2. 驅動程序開發
    • 從字符設備驅動入手,逐步學習塊設備與網絡設備驅動。
    • 使用硬件模擬器(如 QEMU)進行測試。
  3. 文件系統開發
    • 實驗 EXT4 和 BTRFS 的性能差異。
    • 開發簡單的內存文件系統,理解 VFS 機制。

4.2 實踐項目

  1. 自定義內核模塊
    • 編寫一個內核模塊實現簡單的設備驅動。
  2. 文件系統調優
    • 使用 tune2fs 優化 EXT4 的性能。
  3. 內核調試工具
    • 使用 perf ftrace 分析系統性能瓶頸。

5. 總結

深入研究 Linux 內核、驅動程序和文件系統可以讓您理解操作系統的核心機制並具備實踐能力。這些技能對於高性能應用程序開發、內核貢獻以及系統調試都有重要意義。建議從基礎實踐入手,逐步挑戰更高級的開發任務,並結合專業書籍和內核社區資源提升技術水平。

 

  • 建立一個 Ubuntu 開發環境,進行 deb 和 snap 打包練習。

1. 設置 Ubuntu 開發環境

1.1 安裝 Ubuntu

  1. 本地安裝
    • 使用 USB 啟動盤安裝 Ubuntu。
    • 下載 Ubuntu 映像:Ubuntu 官網
  2. 虛擬機環境
    • 安裝 VirtualBox 或 VMware,運行 Ubuntu 作為虛擬機。
  3. 雲端環境
    • 使用 AWS EC2、Google Cloud VM 或 Azure 虛擬機運行 Ubuntu。

1.2 開發工具的安裝

1.2.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upgrade

1.2.2 安裝開發工具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git curl wget 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y

1.2.3 安裝 deb 和 snap 打包工具

  1. 安裝 dpkg debhelper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dpkg-dev debhelper -y

  1. 安裝 Snapcraft: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snapd

sudo snap install snapcraft --classic

  1. 驗證工具是否可用:

bash

複製程式碼

dpkg --version

snapcraft --version


2. deb 打包練習

2.1 deb 打包的基本結構

deb 包的核心文件和結構:

css

複製程式碼

myapp/

├── debian/

│   ├── changelog

│   ├── compat

│   ├── control

│   ├── rules

│   └── install

├── src/

│   └── main.c

2.2 創建示例應用

  1. 創建應用程序文件夾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p myapp/src

cd myapp

  1. 編寫簡單的 C 程序: 在 src/main.c 中:

c

複製程式碼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Debian Package!\n");

    return 0;

}

  1. 創建 Makefile: 在 myapp/ 中創建 Makefile

makefile

複製程式碼

all:

    gcc -o myapp src/main.c

 

clean:

    rm -f myapp


2.3 準備 debian 文件

  1. 創建 debian 文件夾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debian

  1. 創建必要的文件
    • control

makefile

複製程式碼

Source: myapp

Section: utils

Priority: optional

Maintainer: Your Name <your.email@example.com>

Build-Depends: debhelper (>= 9)

Standards-Version: 4.1.4

 

Package: myapp

Architecture: any

Depends: ${shlibs:Depends}, ${misc:Depends}

Description: My First Debian Package

  • changelog

scss

複製程式碼

myapp (1.0-1) unstable; urgency=low

 

  * Initial release.

 

 -- Your Name <your.email@example.com>  Mon, 01 Jan 2024 00:00:00 +0000

  • compat

複製程式碼

9

  • rules

makefile

複製程式碼

#!/usr/bin/make -f

%:

   dh $@

  • install

bash

複製程式碼

myapp /usr/bin


2.4 構建 deb 包

  1. 生成 deb 包

bash

複製程式碼

dpkg-buildpackage -us -uc

  1. 檢查生成結果
    • ../myapp_1.0-1_amd64.deb 是生成的 deb 包。
  2. 安裝並測試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dpkg -i ../myapp_1.0-1_amd64.deb

myapp


3. snap 打包練習

3.1 Snap 的基本結構

snap 的核心文件和結構:

css

複製程式碼

myapp-snap/

├── src/

│   └── main.c

├── snap/

│   └── snapcraft.yaml

3.2 創建 Snap 應用

  1. 準備文件夾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p myapp-snap/src snap

cd myapp-snap

  1. 復制 C 程序: 使用前面 main.c 的代碼。

3.3 編寫 snapcraft.yaml

snap/snapcraft.yaml 中:

yaml

複製程式碼

name: myapp

version: '1.0'

summary: My First Snap Package

description: |

  This is a simple snap example.

 

base: core22

 

parts:

  myapp:

    plugin: make

    source: .

    build-packages:

      - gcc

 

apps:

  myapp:

    command: myapp


3.4 構建 Snap 包

  1. 進行構建

bash

複製程式碼

snapcraft

  1. 檢查生成結果
    • myapp_1.0_amd64.snap 是生成的 Snap 包。
  2. 安裝並測試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nap install myapp_1.0_amd64.snap --dangerous

myapp


4. deb 與 snap 的比較

特性

deb

snap

依賴管理

依賴於系統的包管理器

自包含所有依賴,獨立運行

更新方式

通過 APT 進行手動或自動更新

支持滾動更新

使用場景

傳統 Linux 發行版,如 Debian 和 Ubuntu

現代跨平台應用,適用於桌面和服務器


5. 總結與下一步

通過本次練習,您學習了如何:

  • 設置 Ubuntu 開發環境。
  • 創建並打包簡單的 deb 和 snap 應用。

下一步建議

  • 深入學習 debhelper snapcraft.yaml 的進階配置。
  • 探索更複雜應用的打包,包括多文件和多模塊的項目。
  • 使用 CI/CD(如 GitHub Actions)自動化 deb 和 snap 打包流程。
  1. 容器和雲技術實踐
    • 設計並部署 LXC/LXD 容器和 Kubernetes 集群。

1. 部署 LXC/LXD 容器

LXC/LXD 是一個輕量級的虛擬化解決方案,適合構建單機多容器環境。以下是從設計到部署的具體步驟。

1.1 設計容器架構

  1. 目標架構
    • 3 個容器:分別運行 Web Server、Database 和 Logging。
    • 共享一個內部網絡。
  2. 資源分配
    • 每個容器分配 CPU 和內存限制,確保資源均衡。
  3. 網絡設計
    • 使用 LXD 的內置網絡橋接(如 lxdbr0)。

1.2 部署步驟

1.2.1 安裝 LXD

  1. 在主機上安裝 LXD: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lxd -y

  1. 初始化 LXD: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lxd init

  • 選擇使用內置的網絡橋接(默認設置即可)。

1.2.2 創建並配置容器

  1. 創建容器
    • Web Server: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web-server

  • Database: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db-server

  • Logging: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log-server

  1. 設置資源限制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config set web-server limits.cpu 2

lxc config set web-server limits.memory 512MB

  1. 配置內部網絡
    • 確保容器使用相同的網絡橋接。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network list

lxc network attach lxdbr0 web-server

  1. 容器內設置應用程序
    • Web Server: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exec web-server -- bash -c "apt update && apt install nginx -y"

  • Database: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exec db-server -- bash -c "apt update && apt install mysql-server -y"

  • Logging: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exec log-server -- bash -c "apt update && apt install rsyslog -y"

1.2.3 驗證容器

  1. 列出所有容器: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ist

  1. 測試 Web Server:

bash

複製程式碼

curl http://<web-server-IP>


2. 部署 Kubernetes 集群

Kubernetes 是一個強大的容器編排工具,適合多節點、高可用的分佈式系統。


2.1 設計集群架構

  1. 集群設計
    • 1 個 Master 節點:管理控制平面。
    • 2 個 Worker 節點:運行應用程序。
  2. 部署目標
    • 運行一個 Web 應用(例如 Nginx)。
    • 使用 Kubernetes Service 將應用暴露到外部。
  3. 網絡設計
    • 使用 Calico 或 Flannel 作為網絡插件。

2.2 部署步驟

2.2.1 安裝 Kubernetes 工具

  1. 在所有節點上安裝必要工具: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y apt-transport-https curl

curl -s https://packages.cloud.google.com/apt/doc/apt-key.gpg | sudo apt-key add -

echo "deb https://apt.kubernetes.io/ kubernetes-xenial main" | sudo tee /etc/apt/sources.list.d/kubernetes.list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y kubelet kubeadm kubectl

sudo apt-mark hold kubelet kubeadm kubectl

  1. 禁用 Swap: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swapoff -a

sudo sed -i '/ swap / s/^/#/' /etc/fstab


2.2.2 初始化 Kubernetes 集群

  1. 初始化 Master 節點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kubeadm init --pod-network-cidr=192.168.0.0/16

  1. 配置 kubectl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p $HOME/.kube

sudo cp -i /etc/kubernetes/admin.conf $HOME/.kube/config

sudo chown $(id -u):$(id -g) $HOME/.kube/config

  1. 安裝網絡插件(以 Calico 為例):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https://docs.projectcalico.org/manifests/calico.yaml

  1. 添加 Worker 節點: 在 Worker 節點執行 Master 提供的加入命令,例如: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adm join <master-ip>:6443 --token <token> --discovery-token-ca-cert-hash sha256:<hash>


2.2.3 部署應用

  1. 創建 Nginx Deployment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nginx --image=nginx

  1. 擴展 Pod 副本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scale deployment nginx --replicas=3

  1. 創建 Service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expose deployment nginx --type=NodePort --port=80

  1. 查看集群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nodes

kubectl get pods

kubectl get services

  1. 測試應用:
    • 使用 NodePort 訪問應用,例如:

bash

複製程式碼

curl http://<worker-node-IP>:<NodePort>


3. LXC/LXD 與 Kubernetes 的結合

  1. 混合架構
    • 使用 LXD 容器運行 Kubernetes 節點,便於快速測試和開發。
  2. 部署示例
    • 創建 LXD 容器作為 Kubernetes 節點:

bash

複製程式碼

lxc launch ubuntu:20.04 kube-master

lxc launch ubuntu:20.04 kube-worker1

lxc launch ubuntu:20.04 kube-worker2

  • 在容器內配置 Kubernetes 集群,方法同上。

4. 總結

  • LXC/LXD
    • 適合單機多容器環境的快速部署和資源隔離。
    • 提供簡單靈活的容器管理。
  • Kubernetes
    • 適合大規模分佈式應用和多節點協作環境。
    • 提供強大的自動化運維能力。

通過 LXC/LXD 和 Kubernetes 的結合,您可以靈活構建從單節點到多節點的容器化應用環境,滿足開發、測試和生產需求。

 

  • 使用 Docker 和 Kubernetes 編排服務。

以下是使用 Docker 和 Kubernetes 編排服務的完整指導,從設計到部署,涵蓋基礎配置與高級功能。


1. 使用 Docker 編排服務

1.1 設計服務架構

  1. 服務組件
    • Web Server(如 Nginx)
    • Database(如 MySQL)
    • Caching(如 Redis)
  2. 目標架構
    • 每個服務在單獨的容器中運行。
    • 使用 Docker Compose 管理多容器應用。

1.2 部署步驟

1.2.1 安裝 Docker

  1. 安裝 Docker 引擎: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docker.io -y

  1. 驗證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 --version

1.2.2 創建應用程序

  1. 準備目錄結構

bash

複製程式碼

mkdir myapp

cd myapp

  1. 編寫 docker-compose.yml

yaml

複製程式碼

version: '3.8'

services:

  web:

    image: nginx

    ports:

      - "8080:80"

    depends_on:

      - db

  db:

    image: mysql:5.7

    environment:

      MYSQL_ROOT_PASSWORD: rootpassword

      MYSQL_DATABASE: mydb

  cache:

    image: redis

  1. 啟動服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compose up -d

  1. 查看服務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compose ps

  1. 測試應用
    • 瀏覽器訪問 http://localhost:8080
  2. 停止服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docker-compose down


2. 使用 Kubernetes 編排服務

Kubernetes 提供強大的容器編排功能,適合多節點、高可用的應用程序部署。


2.1 設計服務架構

  1. 服務組件
    • Web Server(Nginx Deployment)
    • Database(MySQL Deployment)
    • Caching(Redis Deployment)
  2. 資源分配
    • 每個服務設置副本數量、資源限制和持久化存儲。
  3. 網絡設計
    • 使用 Kubernetes Service 暴露應用。
    • ClusterIP 用於內部通信,NodePort 用於外部訪問。

2.2 部署步驟

2.2.1 Kubernetes 環境設置

  1. 安裝 Kubernetes 工具: 按照 部署 Kubernetes 集群 的方式安裝 kubectl 和 Kubernetes 集群。
  2. 啟動 Minikube(單節點集群)

bash

複製程式碼

minikube start

  1. 驗證集群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nodes


2.2.2 部署應用程序

  1. 準備配置文件
    • Deployment 配置文件(nginx-deployment.yaml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deployment

spec:

  replicas: 2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 Service 配置文件(nginx-service.yaml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nginx-service

spec:

  type: NodePort

  selector:

    app: nginx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0

    targetPort: 80

    nodePort: 30007

  1. 部署應用
    • 創建 Deployment: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nginx-deployment.yaml

  • 創建 Service: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nginx-service.yaml

  1. 驗證部署
    • 查看 Pod 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pods

  • 查看 Service 狀態: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services

  1. 測試應用

在瀏覽器中訪問:

plaintext

複製程式碼

http://<Node-IP>:30007


2.2.3 整合數據庫和緩存

  1. MySQL 和 Redis 配置
    • MySQL Deploymentmysql-deployment.yaml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sql-deployment

spec:

  replicas: 1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sql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sql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sql

        image: mysql:5.7

        env:

        - name: MYSQL_ROOT_PASSWORD

          value: rootpassword

  • Redis Deploymentredis-deployment.yaml

yaml

複製程式碼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redis-deployment

spec:

  replicas: 1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redis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redis

    spec:

      containers:

      - name: redis

        image: redis

  1. 部署 MySQL 和 Redis
    • 部署 MySQL: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mysql-deployment.yaml

  • 部署 Redis: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apply -f redis-deployment.yaml

  1. 驗證所有服務

bash

複製程式碼

kubectl get deployments

kubectl get services


3. 比較 Docker 和 Kubernetes

特性

Docker

Kubernetes

適用場景

單機多容器應用

分佈式、多節點集群應用

資源管理

手動管理容器資源

自動化資源分配

擴展性

容器擴展需手動操作

自動擴展,支持滾動更新

網絡模型

Docker 自有網絡模型

高度可配置的多層網絡模型

高可用性

需要第三方工具

原生支持高可用性與容錯


4. 總結

  • Docker:適合單節點、多容器的快速部署和測試。
  • Kubernetes:專為大規模分佈式應用設計,提供自動化運維和高可用性。

建議

  • 使用 Docker 進行開發和單節點應用部署。
  • 當應用需求擴展到多節點或需要高可用性時,採用 Kubernetes 作為容器編排解決方案。

 

  1. 跨領域技術整合
    • 編寫自動化腳本處理系統配置(如 Ansible)。

Ansible 是一個強大且簡單的開源自動化工具,適用於配置管理、應用部署和任務自動化。以下是使用 Ansible 編寫腳本進行系統配置的完整指南。


1. 安裝和設置 Ansible

1.1 安裝 Ansible

1.1.1 在 Ubuntu 上安裝

  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1. 安裝 Ansible: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ansible -y

  1. 驗證安裝: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 --version


1.2 配置 Ansible

  1. 編輯主機清單文件 /etc/ansible/hosts

ini

複製程式碼

[web_servers]

web1.example.com ansible_user=ubuntu ansible_ssh_private_key_file=~/.ssh/id_rsa

web2.example.com ansible_user=ubuntu ansible_ssh_private_key_file=~/.ssh/id_rsa

 

[db_servers]

db1.example.com ansible_user=ubuntu ansible_ssh_private_key_file=~/.ssh/id_rsa

  1. 測試連接: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 all -m ping


2. 編寫 Ansible Playbook

Playbook 是用於定義多步自動化流程的 YAML 文件。

2.1 基本結構

  1. Playbook 範例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Configure web servers

  hosts: web_servers

  become: true

 

  tasks:

    - name: Update apt cache

      apt:

        update_cache: yes

 

    - name: Install Nginx

      apt:

        name: nginx

        state: present

 

    - name: Start Nginx service

      service:

        name: nginx

        state: started

        enabled: true

  1. 文件保存為 web_setup.yaml

2.2 執行 Playbook

運行 Playbook: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playbook web_setup.yaml


3. 常用模塊

  1. 系統包管理
    • 安裝、更新或移除包:

yaml

複製程式碼

- name: 安裝包

  apt:

    name: vim

    state: present

  1. 用戶管理
    • 添加用戶:

yaml

複製程式碼

- name: 添加用戶

  user:

    name: devuser

    state: present

    groups: sudo

  1. 文件管理
    • 創建或修改文件:

yaml

複製程式碼

- name: 創建文件

  copy:

    dest: /etc/motd

    content: "Welcome to Ansible-managed server\n"

  1. 服務管理
    • 啟動或停止服務:

yaml

複製程式碼

- name: 啟動服務

  service:

    name: apache2

    state: started

    enabled: true


4. 高級功能

4.1 使用變數

在 Playbook 中定義變數: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Deploy application

  hosts: web_servers

  vars:

    app_name: myapp

  tasks:

    - name: Deploy application

      shell: "deploy {{ app_name }}"


4.2 使用角色

  1. 創建角色目錄結構: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galaxy init my_role

  1. 添加角色邏輯到 roles/my_role/tasks/main.yml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Install Apache

  apt:

    name: apache2

    state: present

  1. 在 Playbook 中調用角色: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Apply roles

  hosts: web_servers

  roles:

    - my_role


4.3 使用模板

  1. 創建模板文件(nginx.conf.j2

jinja

複製程式碼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 server_name }};

    root /var/www/{{ app_name }};

}

  1. 在 Playbook 中使用模板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Configure Nginx

  hosts: web_servers

  vars:

    server_name: example.com

    app_name: myapp

  tasks:

    - name: Deploy Nginx config

      template:

        src: nginx.conf.j2

        dest: /etc/nginx/sites-available/default


5. 測試與調試

  1. 檢查語法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playbook web_setup.yaml --syntax-check

  1. 模擬執行(不更改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playbook web_setup.yaml --check

  1. 調試輸出

yaml

複製程式碼

- name: 調試變數

  debug:

    msg: "The application {{ app_name }} is being deployed"


6. 部署案例

6.1 配置多節點 Web 和 Database

Playbook 文件

yaml

複製程式碼

---

- name: Configure web and database servers

  hosts: all

  become: true

 

  tasks:

    - name: Update apt cache

      apt:

        update_cache: yes

 

    - name: Install Nginx on web servers

      apt:

        name: nginx

        state: present

      when: "'web_servers' in group_names"

 

    - name: Install MySQL on db servers

      apt:

        name: mysql-server

        state: present

      when: "'db_servers' in group_names"

執行:

bash

複製程式碼

ansible-playbook setup.yaml


7. 優化與持續集成

  1. 將 Playbook 整合到 CI/CD 流程中
    • 使用 GitHub Actions 或 Jenkins 運行 Ansible Playbook。
    • 自動化部署測試和執行。
  2. 配置動態清單
    • 整合雲平台(如 AWS、Azure)的動態清單。

8. 總結

使用 Ansible 可以有效簡化多台伺服器的配置和管理,以下是關鍵點:

  • 基礎操作:使用內置模塊處理系統任務。
  • 進階功能:模板、角色和變數提高可重用性。
  • 實踐案例:配置多節點應用程序,提高部署效率。

隨著實踐深入,可以將 Ansible 應用於複雜的生產環境,結合 CI/CD 提高自動化水平,實現敏捷開發與運維目標。

 

  • 在 QEMU/KVM 中模擬硬件設備。

QEMU/KVM 是一個開源虛擬化平台,用於模擬和虛擬化硬件設備,特別適合開發和測試環境。以下是如何在 QEMU/KVM 中模擬硬件設備的詳細過程。


1. 安裝 QEMU/KVM 和相關工具

1.1 檢查硬件支持

  1. 確認 CPU 是否支持虛擬化:

bash

複製程式碼

egrep -c '(vmx|svm)' /proc/cpuinfo

  • 輸出 > 0 表示支持虛擬化。
  1. 確認 KVM 模塊是否啟用:

bash

複製程式碼

lsmod | grep kvm

1.2 安裝 QEMU 和 KVM

  1. 更新系統: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update

  1. 安裝 QEMU 和 KVM: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apt install qemu-kvm libvirt-daemon-system libvirt-clients bridge-utils virt-manager -y

  1. 確認安裝成功:

bash

複製程式碼

virsh list --all


2. 配置 QEMU/KVM 虛擬機

2.1 創建虛擬機

  1. 使用 virt-manager 圖形界面:
    • 打開 Virt-Manager:

bash

複製程式碼

virt-manager

  • 創建新的虛擬機,選擇操作系統映像(如 Ubuntu ISO)。
  1. 使用命令行工具:

bash

複製程式碼

virt-install \

    --name test-vm \

    --ram 2048 \

    --vcpus 2 \

    --disk size=20 \

    --os-type linux \

    --os-variant ubuntu20.04 \

    --cdrom /path/to/ubuntu.iso \

    --network bridge=virbr0,model=virtio \

    --graphics vnc


3. 模擬硬件設備

QEMU 支持模擬多種硬件設備,如虛擬網卡、磁盤、USB 設備和嵌入式硬件。

3.1 模擬網絡設備

  1. 啟用虛擬網卡: 在虛擬機中添加 VirtIO 網卡:

bash

複製程式碼

qemu-system-x86_64 \

    -enable-kvm \

    -m 2048 \

    -smp 2 \

    -netdev user,id=net0,hostfwd=tcp::2222-:22 \

    -device virtio-net-pci,netdev=net0 \

    -cdrom /path/to/ubuntu.iso \

    -hda /path/to/disk.img

  1. 測試網絡
    • 在宿主機上:

bash

複製程式碼

ssh -p 2222 user@localhost


3.2 模擬 USB 設備

  1. 在宿主機插入 USB 設備並找到設備名稱:

bash

複製程式碼

lsusb

  1. 在 QEMU 啟動命令中添加 USB 設備:

bash

複製程式碼

qemu-system-x86_64 \

    -enable-kvm \

    -m 2048 \

    -smp 2 \

    -usb \

    -device usb-host,hostbus=1,hostaddr=2 \

    -cdrom /path/to/ubuntu.iso \

    -hda /path/to/disk.img


3.3 模擬磁盤設備

  1. 添加虛擬磁盤: 創建磁盤映像:

bash

複製程式碼

qemu-img create -f qcow2 /path/to/disk2.img 10G

  1. 啟動虛擬機並掛載磁盤:

bash

複製程式碼

qemu-system-x86_64 \

    -enable-kvm \

    -m 2048 \

    -smp 2 \

    -drive file=/path/to/disk2.img,format=qcow2 \

    -cdrom /path/to/ubuntu.iso \

    -hda /path/to/disk.img


3.4 模擬嵌入式硬件

  1. 模擬 ARM 硬件: 使用 QEMU 的 ARM 模型:

bash

複製程式碼

qemu-system-arm \

    -M versatilepb \

    -m 128M \

    -kernel /path/to/kernel.bin \

    -initrd /path/to/initrd.img \

    -append "console=ttyAMA0" \

    -nographic

  1. 模擬 GPIO 或其他嵌入式外設
    • 通過虛擬串口與外設通信。

4. 調試和性能優化

4.1 使用 VirtIO 提高性能

VirtIO 是 QEMU 提供的高性能虛擬化驅動,適用於磁盤和網卡設備。

  • 在 QEMU 命令中使用 VirtIO 磁盤:

bash

複製程式碼

-device virtio-blk-pci,drive=disk0

4.2 使用 SPICE 改善圖形性能

  • 啟用 SPICE 支援:

bash

複製程式碼

-spice port=5900,addr=127.0.0.1,disable-ticketing


5. 高級功能

5.1 使用快照

快照允許保存虛擬機當前狀態並快速恢復:

  1. 創建快照:

bash

複製程式碼

virsh snapshot-create-as test-vm snap1

  1. 恢復快照:

bash

複製程式碼

virsh snapshot-revert test-vm snap1


5.2 使用虛擬網絡

  1. 創建虛擬網絡橋接:

bash

複製程式碼

sudo virsh net-define bridge.xml

sudo virsh net-start bridge

sudo virsh net-autostart bridge

  1. 在虛擬機中指定網絡:

bash

複製程式碼

--network bridge=br0


6. QEMU/KVM 與其他工具的比較

功能

QEMU/KVM

VMware/VirtualBox

性能

借助 KVM 性能接近裸機

比 QEMU 略高,但受限於專有技術

靈活性

支持嵌入式硬件和多架構

主要針對 x86 架構

開源性

完全開源

部分功能需商業許可

嵌入式支持

支持 ARM 和嵌入式架構

不支持嵌入式設備


7. 總結

  • QEMU/KVM 是一個靈活的虛擬化平台,可用於模擬多種硬件設備。
  • 適用於從簡單的網絡設備到複雜的嵌入式系統模擬。
  • 通過 VirtIO 和快照功能,可以顯著提升虛擬化性能和可管理性。

下一步,您可以結合 Ansible 或 Terraform 自動化部署 QEMU/KVM 環境,提升管理效率。

 

管理能力

  1. 技術領導與決策
    • 自行設計小型開源項目,模擬帶領開發團隊。
    • 在 GitHub 上建立專案,練習開源開發流程。

跨部門協作

  1. 模擬與硬件團隊的協作
    • 在虛擬環境中與模擬的 OEM/ODM 團隊進行對接,處理問題。

階段 3:項目模擬與職業準備(7-9 個月)

實戰項目模擬

  1. 全流程項目開發
    • 實現一個基於 Ubuntu 的設備啟用項目:
      • 確定需求並編寫設計文檔。
      • 開發、測試和打包應用。
      • 提交 GitHub 並參加開源社區討論。
  2. 技術演示
    • 練習用中英文進行技術分享和答疑。
    • 練習製作簡報,向虛擬管理層展示項目成果。

準備求職

  1. 優化履歷與面試技巧
    • 強調 Linux 技術和項目管理的實踐經驗。
    • 練習技術面試和行為面試問題。
  2. 建立專業人脈
    • 參加 Canonical、Linux 社區的線上或線下活動。
    • 在 LinkedIn 上分享項目成果,主動與相關從業者互動。

3. 量化進度與評估

階段

目標技能

實現方式

評估方式

基礎技能學習

Linux 基礎、容器技術、Python 開發

完成推薦課程、模擬環境練習

練習 Linux 命令、實現小型腳本

核心技能實踐

Linux 高級應用、容器編排、跨部門協作

模擬跨團隊合作,開發開源項目

檢查項目代碼質量,提交至 GitHub

項目模擬與準備

開發完整項目,技術領導,求職準備

完成全流程項目,參與開源社區

進行技術演示,模擬 Canonical 面試


4. 預期成果

  1. 技術層面
    • 熟練掌握 Ubuntu 開發、deb/snap 打包,熟悉容器與雲技術。
    • 有能力獨立解決技術問題,並指導團隊解決挑戰。
  2. 管理與溝通
    • 獲得跨部門合作與團隊領導經驗。
    • 流利的中英文技術溝通能力。
  3. 求職準備
    • 完成技術履歷與作品集,參與 XXX的招聘流程,具備競爭力。

這套學習和實踐計劃,結合了技能習得與實戰操作,能夠幫助 AIW 實現目標,勝任 XXX 的「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r - Devices Enablement」職位。

4o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I革命家 的頭像
AI革命家

AI革命家 REVOLUTIONARY

AI革命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