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定義是分析的結果,不是分析的出發點:從歷史分析出發理解問題的正確方法論

✍ 實事求是|方法論 · 認識論 · 辯證視角


壹、引言:打破「定義中心主義」的迷思

當我們研究一個問題時,常有人第一步就問:「請先給我一個明確的定義」,彷彿只要有了定義,一切分析就有了依據。然而,這種思維是形式主義與教條主義的陷阱——定義不是通向理解的起點,而是分析過程中的產物。

:「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在哲學層面,這是一種以歷史、實踐與具體分析為基礎的方法論。本文將從哲學理論、歷史研究、科學實踐與現代應用四個面向,充分論證「定義是分析的結果」,並強調「研究問題應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貳、理論分析:定義的本質與作用

(一)定義是語言的抽象總結,不是事物的起點

「定義」是人們對某個概念、對象或現象的語義濃縮,它是在人類對該事物有了一定認識之後,為了便於溝通與思考而建立的共識性表達。例如:

  • 「國家」的定義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中完全不同;

  • 「人工智慧」在1950年代的定義與今日深度學習的理解差異極大。

這說明:定義是歷史發展與認識深化的結果,不是可以憑空建立的出發點。

(二)從定義出發是形式主義,易忽視實質內容

若研究者一開始就緊抓「定義」,試圖從名詞意義推導本質,將陷入「語言邏輯自旋」的泥淖——這是形而上學的錯誤。例如:

  • 討論「正義」若從定義出發,只會落入柏拉圖式的抽象爭論;

  • 研究「創新」若僅靠定義,則無法看清它在農業、工業、數位時代的不同內涵。

因此,定義不是起點,而應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總結的成果


參、方法論主張:從歷史出發才能看清問題全貌

(一)一切事物都有歷史:沒有歷史的定義就是空話

研究任何事物,若不先了解其歷史脈絡,則不可能理解其本質。例如:

  • 貨幣的功能從以物易物、金屬貨幣、信用紙幣、電子貨幣到虛擬幣,其定義在每個歷史階段都在變;

故應先問:「它是怎麼來的?」「它在不同時代有何變化?」再去談「它是什麼」,才不致迷失方向。

(二)歷史分析揭示的是:變化的過程、矛盾的根源

歷史分析不只是時間順序的排列,而是揭示:

  • 為何某概念出現?

  • 在什麼條件下改變?

  • 現在的形式解決了哪些舊問題,又產生了哪些新矛盾?

正如辯證法所強調的:事物的本質存在於其變化之中,而歷史分析正是揭示變化的關鍵方法。


肆、實踐驗證:從各學科應用看歷史分析的價值

(一)社會學與經濟學:歷史分析是政策制定的基礎

  • 要制定房地產政策,不可僅從「市場」定義出發,而須追溯土地制度、市場演化、社會結構變化;

  • 要理解貧富差距,不是從「財富」定義出發,而是從殖民、產業轉型、制度分配等歷史脈絡下手。

(二)人工智慧發展史:定義不斷被顛覆,歷史才是鑰匙

  • 1956年Dartmouth會議定義AI為「讓機器表現智能」;

  • 1980年代專家系統興起,AI被定義為「模擬專家決策」;

  • 2010年代深度學習出現後,AI再次被定義為「數據驅動的預測與生成」。

若無歷史分析,則無法理解當今AI倫理爭議與法律治理問題的根源。


伍、錯誤示範:從定義出發的典型失敗

領域 錯誤定義導致的偏差
教育改革 把「素養」定義為標準答案,忽略學習的歷程與差異
公共衛生 把「健康」定義為數值正常,忽視心靈與社會適應面
國際關係 把「和平」定義為無戰爭,忽略制度壓迫與結構暴力

這些例子都表明,若不從歷史與實際出發,只靠靜態定義,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陸、結語:讓定義服從分析,而非主宰分析

結合上述理論與實例,我們可以總結如下三大結論:

  1. 定義是人類經驗的概括性結果,不應當作研究起點;

  2. 研究任何問題,應先進行歷史與現實的具體分析

  3. 好的定義,是在實踐與歷史分析之後形成的動態總結,不是先驗套用的框架。

我們若真心追求認識世界、改造社會,就不能被靜態語言束縛,而應從具體歷史與現實出發,運用辯證思維進行動態分析。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而「從實際出發,不從定義出發」,才是認識與改變世界的正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I革命家 的頭像
    AI革命家

    AI革命家 REVOLUTIONARY

    AI革命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