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是系統性:零碎而正確,仍非真正的科學
壹、前言: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學」?
在現代社會,常有人將「對的經驗」、「有效的方法」稱為「科學的做法」,但事實上,正確與科學之間,存在明確而嚴格的界線。真正的科學不僅僅是做對,更是透過系統化、結構化、理論化與可重複驗證的方式,來理解與解決問題。
正如本文主題所說:
「系統地解決問題才叫做科學,不是系統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確的也不是科學的。」
本論文將從科學哲學、邏輯方法、現代技術實踐、社會應用與個人思維方式等五大層面,深入探討為何系統性才是判別「科學性」的核心依據,並分析零散式經驗導致的風險與限制。
貳、科學哲學基礎:何謂「科學性」?
✅ 1. 科學是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
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指出:「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它能提出可證偽、可驗證的命題」;
-
不僅要正確,還要系統性組織與邏輯推理,形成理論體系。
✅ 2. 科學方法四要素:
要素 | 說明 |
---|---|
觀察 | 有系統地蒐集資料 |
假設 | 提出邏輯關聯的解釋 |
實驗 | 設計控制條件驗證假設 |
理論建構 | 將結果抽象化成可推廣的法則 |
➡️ 缺乏其中任何一項,即使「有效」,也只是經驗法,不是科學方法。
參、零碎 vs. 系統:舉例說明差異
✅ 1. 醫學實踐中的對比
類型 | 說明 |
---|---|
民間偏方 | 可能偶爾有效,但成因不明、不可複製 |
中醫經驗 | 部分有效但若無理論支持、系統化標準,也易失真 |
現代醫療 | 基於生理學、解剖學、藥理學等結構知識,且每一步可被驗證與追蹤 |
✅ 所以真正的醫療進步,來自於從個案驗證走向普遍理論的轉換。
✅ 2. 商業決策中的對比
類型 | 範例 |
---|---|
零碎型成功者 | 某創業者靠直覺或人脈成功,但無法教給他人 |
系統型企業家 | 像台積電、亞馬遜等,有完整的供應鏈理論、流程控制、顧客關係系統 |
✅ 科學管理不是做對一次,而是「讓每次都盡量對」的系統性機制。
肆、為何「零碎但正確」仍不足為科學?
✅ 1. 無法推廣與再現
-
科學的目的在於「可複製、可教學、可發展」;
-
單一經驗若不能傳授、模仿或修正,則僅具個人意義,缺乏公信力與普遍性。
✅ 2. 無法應對複雜問題
-
當問題涉及多維變數(如疫情、供應鏈危機、氣候變遷),非系統思維無法整合應對;
-
若只靠「哪邊火就救哪邊」,會造成疲於奔命,失去全局控制。
✅ 3. 易導致誤解與過度簡化
-
零碎知識易形成「錯誤的相關性」;
-
例如:A病人吃了某藥好轉,就說「這藥有效」,卻不知B病人用了反而惡化;
-
-
科學要求統計、大數據與對照組,而非僅憑主觀與運氣。
伍、系統性思維的實踐價值與應用場景
✅ 1. 教育改革:不能只改一堂課,而要重設課程系統
-
改變教育品質不只是「換教材」,而是包含:
-
師資訓練 → 課綱設計 → 教學策略 → 評量機制;
-
-
否則即使單科進步,全局成效也難以顯現。
✅ 2. 公共治理:政策不能「頭痛醫頭」
-
例如房價問題,不應只打炒房,而應:
-
土地供需規劃+金融管制+社會住宅供給+人口流動分析;
-
-
單一政策很難發揮長期效果,需系統統籌。
✅ 3. AI應用與資料科學:零碎模型無法解決產業痛點
-
零碎地跑幾個模型並不能構成AI解決方案;
-
真正的AI部署包含:資料取得→前處理→模型選擇→部署運營→風險監管;
-
只有整體設計,才能讓AI真正創造價值。
陸、個人思維養成:如何從零碎思維轉向系統思維?
✅ 1. 學會「結構性提問」
-
不是問「這怎麼做」,而是問:
-
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
相關要素有哪些?
-
每個變數會如何影響全局?
-
✅ 2. 建構「全局視角」的模型習慣
-
建議用:
-
思維導圖(Mind Map)
-
魚骨圖(Ishikawa Diagram)
-
五力分析(Porter’s 5 Forces)
-
系統圖(Systems Diagram)
-
✅ 3. 養成「階段目標與總體佈局」的習慣
-
做任何事都設定:
-
長期目標 → 中期路徑 → 短期行動;
-
-
避免只關注眼前任務,而失去整體架構。
柒、總結:系統性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正確的」不等於「科學的」,
只有系統性地整合觀察、邏輯、方法與驗證,才能構成真正的科學。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要求我們拋棄「零碎應對」、片面經驗主義,轉向整體結構、策略思維、長期觀與理性分析。這不僅是科學的根本,也是一切有效行動的根本。